This page was saved using lishi54 7.1.2.1052 offline browser on 12/03/18 19:46:15.
Address: http://www.lishi54.com/gs/zhanzheng/gd/13091.html
Title: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古代战争故事_中华历史故事网  •  Size: 34889  •  Last Modified: Wed, 03 Oct 2018 10:06:58 GMT
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时间:2013-02-24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导语: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十四年灭高昌。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二十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二十二年三征高丽。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
  
  第一次东征: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开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还军。
  
  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分为两次进扰战:(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自陆路进军,七月进至平壤西境而还。(二)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自水道进军,四月进至义州及平壤北而还。
  
  第三次东征: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准备大举征高丽,大备水军。翌年(649年)五月太宗崩,罢东征。
  
  第一次东征(参看附图8-301)
  
  第二次东征(参看附图8-302)
  
  一、战场地理形势
  
  唐代之高丽,其西北方面之国境,以辽水为界与唐相邻接。西方濒海,与唐之莱州(今山东掖县)遥遥相对。其东北为靺鞨部。东濒大海,南与新罗、百济邻境。高丽拒唐之险要地带有三:
  
  (一)辽水区域:贞观五年(631年),高丽王建武惧唐入侵,曾举国自扶余城(今辽北昌图县境)沿辽水东岸向西南至海“千余里”筑长城。
  
  (二)鸭绿江与千山山脉间区域:有丸都城(今辽宁辑安县)。此城乃高丽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载: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东。《唐书·地理志》载: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义州)得渤海(国)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势观之,自辽东进攻高丽都城——平壤,有三道:(一)自辽东城越千山山脉之连山关,经凤城至咸兴府(今义州),为主要道路,亦高丽入贡之道。(二)自盖牟卑沙城,经扶余城(岫岩)至义州为西道。(三)自玄菟(新宾)越千山山脉至丸都为东道。此三道乃唐征高丽陆军必经之道路也。
  
  至于唐水军攻高丽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莱州(今山东掖县)越过东北诸群岛如大谢岛(今蓬莱县东北三十里)乌湖岛(似今南、北城隍岛),渡乌湖海(似今渤海海峡),然后自今旅顺、大连或东趋鸭绿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趋辽河口策应陆军作战。(二)自成山(今山东荣成县),横渡黄海趋平壤、熊津江口(今锦江),以攻百济。
 
  二、双方作战方略
  
  唐朝方面:高丽自盖苏文政变后,北连靺鞨,南连百济、倭国,隐然有西抗唐朝,主盟东方之志。唐太宗自灭东突厥后,既有主盟全亚之图,于是对盖苏文之拒命,遂兴挞伐之师。
  
  唐太宗征高丽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兴县西南)、营州(今热河朝阳县)为陆军策源地,以莱州为水军策源地,又在乌湖岛屯粮,以供东征军之补给。同时,太宗鉴于隋征高丽之失败,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国内后方诸重要战略要点,如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作严密之部署与控制,以防后方之动乱。
  
  (二)征募天下骁勇之志愿兵组成新军,以免强征致使地方骚动。
  
  (三)水陆两军合势,密切协同,故将军之主力指向于安市(今辽宁盖平县东北)。
  
  (四)采用大量释俘,优俘政策,以瓦解高丽之军心、人心。
  
  (五)及久攻安市不下而退军之后,知高丽善守城池,乃转采分军扰乱作战,待其弊而取之。又大量造船于江淮扩充水军,俾唐军能直捣平壤而攻之。
  
  (六)高宗仍继承太宗之方略,继续采扰乱作战,及扩充水军之政策,最后乃乘其内乱而击灭之。
  
  高丽方面:一仍过去败隋之战术,利用三条重叠纵深之国防线,及守城战术与天候之利,以迟滞唐军之入侵。待唐军久顿兵坚城之下,粮尽、兵疲、天候(详见上卷隋东征之战章)又于唐军不利时而反攻之。
  
相关文章推荐:
  • 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 李世民三请张古老
  •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
  • 武则天的初夜:用哭勾住李世民的心
  • 武则天勾住李世民的初夜绝招
  • 唐太宗 李世民
  •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 李世民卖马粪
  • 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
  • 顶一下
    (15)
    57.7%
    踩一下
    (11)
    42.3%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