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长勺之战(2)

时间:2015-02-26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齐国由于是春秋大国,而且在历次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导致齐国大将鲍叔牙十分轻视鲁军,认为其不堪一击,轻率下令出击。
  
  第一通鼓响,齐军实行双车编组,从左右两翼同时出车,络绎压向鲁军,以双鳌的阵形夹击鲁阵。
  
  鲁庄公见敌军来袭,决定马上擂鼓应战。这时曹刿上前劝阻说:“奇兵势力太大,此时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意,一点胜利的把握都没有,不如我们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庄公采纳了曹刿的建议,命令鲁国战车紧密收拢,取守势,成园形环阵(蜘蛛网状):环内车辆做错落有致的纵深配置,增强对敌军的抗击力。步卒蹲在地上,依托战车,形成“钉子户”,坚守阵地,并把箭雨像飞蝗一样注入齐军,把箭雨像飞蝗一样注入齐军,迟滞对方攻势。在箭雨中,一些背运的齐国马拉战车还没等靠近鲁阵,就先中了箭,马仰车覆。受此影响,齐国战车发生交通拥堵,进攻的态势被迫减弱。
  
  齐军见一冲不能奏效,就擂动第二通战鼓,后续进攻的车辆,裹着掉头回撤的战车,又大呼小叫地向铁桶一样的鲁方车阵淹过去了。曹刿继续劝阻庄公不要出击,一定要固守阵地。鲁军又以箭雨和兵车拒住对方的攻势。齐军人喊马嘶,兵车乱糟糟的,好不容易收拢回来。齐军接连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害怕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开始了。但是经过前两番折腾,此时战车的队列已经全然紊乱。和骑兵相反,战车作战,队列至关重要,速度反在其次。而且,齐军的士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进攻意识不强了,连马儿都嬉皮笑脸地开始找草吃,也没兴趣打仗了,它们以为今天的演出就到这儿了。
  
  曹刿大喊一声:“敌人锐气已竭,擂鼓冲啊!”鲁国子弟兵乘坐雷霆一样的战车,把队不成列的齐军冲得弃甲跳车,全线溃败。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国是大国,兵力向来强盛,很难判定是否真正兵败,也许是另有埋伏,便果断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曹刿登上战车向败退的齐国军队眺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丢得到处都是,下车又看见齐军留下的车轮痕迹十分混乱,便判定齐军是真的溃败。内心有数后,就把情况报告给庄公,并请庄公下达追击令。庄公大旗一挥,全军将士猛追猛打,给逃跑中的齐军以重创,把齐军赶出了国境。
  
  这就是着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参谋立了大功,于是也不吃菜了,被提拔为吃肉的大夫。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相关文章推荐:
  • 垓下之战:霸王自刎留悲叹
  • 垓下之战
  • 白江口之战: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 宁远之战:宁远大捷后世叹
  • 顺昌之战简介
  •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 江桥之战: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 刘裕灭南燕之战
  • 钓鱼城之战介绍,钓鱼城之战简介
  • 牧野之战简介,牧野之战时间、影响
  •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