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科学技术 >

“衣被天下”:黄道婆(2)

时间:2010-09-09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在纺纱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所用的心力最多。她发现当时人们使用的旧式单繀(一个纺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对加快织布速度障碍很大。黄道婆就与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的试验和不断的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三繀式(3个纺锭)的棉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作也比原先方便省力。黄道婆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繀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单繀手摇纺车,这是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卓越贡献。这种新式纺车很快被人们接受与运用,在江南一带推广普及后,生产的棉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为改观。这种纺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显示出黄道婆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另外,黄道婆还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丝绸生产工具和技术,精益求精的提高了整丝和织布工艺质量,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这是黄道婆与劳动人民一起,把丝织生产经验运用于棉纺织业,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的又一革新创造。
热心无私广传技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她把从海南岛人民那里学来并掌握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乌泥泾人民介绍并推广了织造崖州被面和其他精美棉织品的方法。她总结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丝线絮花”的织布技艺,推广运用后,使当地的棉纺织业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当时乌泥泾地区以棉织业为生的增至千余家。经过黄道婆的热心传授,乌泥泾人民能织出宽幅的被、褥、带等多种棉纺织品,上面织有传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桀然若写”的生动图案。“乌泥泾被”一时成为名闻全国的产品,附近地区都竞相仿效,“尽传其法”,产品不胫而走,蜚声各地。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当地劳动人民都深情地热爱她,怀念她。她死后大家把她公葬了,并且还在镇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地方也都先后为她兴建祠堂,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纺织工人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黄道婆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当地的棉纺织业达到高峰,织出的棉布一天就有上万匹。松江棉布远销各地,还出口到欧美,深得各个国家人们的赞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从此,内地的衣着用品逐渐以棉布代替了丝麻,棉织业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蕴含着黄道婆这位棉纺织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正是由于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创造,拓展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广阔天地,谱写了纺织科学的崭新篇章,其遗风所及,至今犹存,泽福后人,永垂青史。

  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伟大实践和贡献,人民是永志不忘,一首上海地区世代流传的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杰出妇女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相关文章推荐:
  • 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活了256岁 娶了24个老婆
  • 那些卸妆后的明星!没你老婆漂亮!
  • 刘邦简介,刘邦的老婆
  • 太监阉割后是如何娶老婆的?
  •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的老婆
  • 狼外婆
  • 狼外婆的故事
  • 梦见裸体,梦见自己或别人裸体,梦见老婆裸体
  • 汉武帝“性瘾”难耐老婆守空房
  • 古人防老婆出轨有奇招
  • 顶一下
    (4)
    50%
    踩一下
    (4)
    5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