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他是唐代着名高僧,唐开国元勋张公瑾的孙子,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从小就博览群书,对于历象、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并已有相当深的造诣。那时京城长安玄都观藏书丰富,观中的主持道长尹崇精通玄学,是当时闻名远近的大学问家。一行去向尹崇求教,还向尹崇借了汉代杨雄的玄学名着《太玄经》,不几天还书时尹崇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这本书道理深奥,我虽已读了几遍,论时间也有几年,还没有完全弄通弄懂,你还是拿回去再仔细读读吧!”一行十分郑重地回答说:“这本书我的确已经读完了。”
然后,取出自己读此书写出的心得体会《大衍玄图》、《义诀》等递交给尹崇,尹崇看后赞叹不已,于是经常向别人介绍一行,赞扬他是博学多识的“神童”,称他后生可畏。自此,一行博学聪敏的名声就传开了。
唐时,从唐高宗时就采用《麟德历》,到一行时,已用50多年。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根据《麟德历》推算,九月巳日应发生日食,但观测结果却有较大的误差。于是唐玄宗下令改历,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行,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主张要在实测日、月、五星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他说:“今欲创历立之,须知黄道进退,请更令太史测候”。为了使实测能得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机械制造专家梁令瓒合作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仪器为修订历法准备了物资技术条件。
一行还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实测活动,为制订历法做准备工作。这次测量的地点多达13处,遍布全国,以黄河南北平原地区为中心,北到北纬5l度左右的铁勒(今蒙古境内),南到北纬17度的林邑(今越南境内),遍及今天的常德、襄樊、太原等地。测量的内容包括当地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正午时分,八尺表杆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昼夜长短以及见到同一次日食的食分和时刻等。为了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专门设计制作了“覆矩”,这件工具在这次天文大测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行又派太史监南宫说基本上按照隋朝刘焯的设计方案,在黄河南北平原选定四个地点进行实地测量。
这四个地点是:今天河南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通过实测,推翻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谬论。南宫说还亲自到了阳城用周公测景台进行实测,并把周公测景台换为石圭石表。一行根据他测量的结果,经过精确地计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结果。如果将一行算出的结果换算成现代的表示方法,就是一度为13203千米。这实际上是世界上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英国着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在完成大规模实地测量工作之后,一行使用先进的天文仪器仔细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并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后,于公元725年开始正式制订新的历法——《大衍历》,但因积劳成疾,一行只完成初稿就死去了。最后完成任务的是张说和陈玄景等。《大衍历》是当时最优秀的历法,于公元729年颁布执行。公元733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在日本又使用了将近100年。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托勒密开创“地心说”
- 下一篇:哥白尼提出天体运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