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882年12月18日出生,家乡在湖南省宝庆亲睦乡蒋家冲(今邵东县渡头桥区蒋家冲村),父辈务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蔡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参加编练新军。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与同盟会会员多有联络。武昌起义后,与李根源等发动新军起义,初任总指挥和云南军政府都督兼民政长,曾协助贵州和四川独立。民国初年参与组织统一共和党,“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趋势,发展国力,力图进步之宗旨”,并对省政有所兴革。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之后,开始做起了皇帝梦,要在中国恢复帝制。他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全国人民群起讨伐。其中最早举行大规模武装讨伐的就是云南蔡锷等领导的护国军起义。为了组织和发动这场讨袁的起义斗争,蔡锷与袁世凯斗智斗勇,充分体现了他在处世上的谋略。
二次革命期间,蔡锷对交战双方表示中立,还曾拟联合黔桂两省,作为中间人,主张两方停战,凭据法理解决。对蔡锷的这些举动,袁世凯深为忌恨,但他知道蔡锷是个人才,恐其日后有变,就将蔡锷召入北京,名义上作为自己的助手,隔三岔五地将其召入府中,假惺惺地与其商量大政方针。
蔡锷明白袁世凯的意图,为了不让袁世凯抓住什么把柄,自从入京以后,他自敛锋芒,每每与袁世凯交谈,故作呆钝,且说自己年轻识浅,阅历不深,除军事上略知一二外,难识大体。
袁世凯也是善窥人意,料想只要不放蔡锷出去,在其眼皮底下,总不会怎么的。
于是,袁世凯委蔡锷以“重任”,先任将军府将军,再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并选为政院参政。
蔡锷不动声色,不管你封什么官、做什么套子,总是随来随受,得了一官,未尝加喜,添了一职,又未尝推辞。这样一来,倒弄得袁世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莫名其妙。
一日,袁世凯召蔡锷到总统府,议论恢复帝制一事。蔡锷道:“我原先是赞成共和的,但是二次革命以后,我才知道,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个皇帝是统治不住的,我也准备提倡变更国体,现在总统有这个意向,那是太好了,我第一个表示赞成。”
狡猾的袁世凯反问道:“你说的当真吗?为什么南京、江西变乱时,你却要做调解人,帮他们讲话呢!”
蔡锷立即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我远驻云南,离北京太远,长江一带又多是国民党势力范围,恐投鼠忌器,不得不违心地做中间人,还请总统原谅。”
蔡锷神色坦然,解释得合情合理,袁世凯听了,拈须点头微笑,唠叨几句,方才送客。
待步出总统府,蔡锷才觉得出了一身冷汗。
从此以后,蔡锷便主动与那些为帝制摇旗呐喊的大小人物打成一片,成为“知己朋友”,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吹瞎扯,宣扬帝制。
一天,蔡锷与一帮乌合之众吃饱喝足之后,个个酒后耳热,又谈起帝制。蔡锷便附和道:“共和两字,并非不良,但我国国情人情,却不适合共和。”
宣扬帝制的筹安会的大头目杨度立刻应道:“蔡锷兄,你今日方知‘共和’二字的利害吗?”
蔡锷不敢怠慢,赶紧道:“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杨大人还不肯谅解蔡某人吗?”
杨度不甘罢休道:“你是梁启超的高足,他最近做了一篇文章,驳斥帝制,你却来赞成帝制,岂不是背叛教师吗?”
蔡锷笑道:“师生也是人各有志。以前杨大人与梁启超同是保皇派的,为什么他驳斥帝制,你偏又办起筹安会?今天依法责我,我倒要问问老兄,谁是谁非?”
众人大笑,都说蔡锷言之有理、理直气壮。杨度讨了个没趣。
杨度不甘心,红着脸拿出一张纸,递给蔡锷道:“你既然赞成帝制,就应该参加请愿,何不签个大名?”想以此将蔡锷一军。
蔡锷接过一看乃是一张请愿书,便爽快道:“我在总统面前已请过愿了,我签个名儿,有何不可?”遂提起毛笔,信手一挥,潇潇洒洒写了“蔡锷”两字,又签好了押,交给杨度。
大家见他这般爽宜,都以为蔡锷真是整个脱了胎、换了骨,疑心荡然无存,个个拍手叫好。
此时,蔡锷正寻找着虎口脱身的机会。
为了能再让袁世凯消除对他的疑心,蔡锷脱掉他那身戎装,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去那妓院寻花问柳。
想不到蔡锷在妓院结识了有胆有识的闻名京城的小凤仙。
在知书识礼的小凤仙那儿既可排遣忧愁,又可以让袁世凯以为自己一心寻花问柳,心思只在风月场中,以便除去其戒心,所以蔡锷三天两头在小凤仙那儿过宿。
为了把戏演得更真,蔡锷特地让小凤仙备了一桌酒菜,邀请了为帝制蹿上跳下的杨度、梁士治、孙硫等袁世凯的爪牙,吃喝戏闹一番。几杯酒过后,蔡锷扬言,要与妻子离婚,娶小凤仙为“妻”。杨度、梁士治对蔡锷深信不疑,以为蔡锷已不再是云南都督时的蔡锷了,纷纷报告袁世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