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落魄之谜

时间:2016-12-18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落魄之谜
  1828年3月20日,易卜生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着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
  
  1852年,易卜生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勇士之墓》、《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索尔豪格的宴会》和《奥拉夫·利列克朗》。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
  
  在此之前,易卜生一直在努力工作和写作,他难道没有积蓄吗?为什么剧院一破产,他就得靠借债度日呢?
  
  据说,易卜生曾经在当学徒的时候,结交了一位青年朋友叫施勒路德,他们视彼此为知己。后来,当易卜生因剧本到处碰壁,异常苦恼时,施勒路德自告奋勇地为他寻找出版处,并自己掏钱给易卜生将剧本印刷出版,还坚持不懈地鼓励他,最终使易卜生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继续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剧本,最后成为了大戏剧家。因此,易卜生之前所出的剧本都是没有稿费的,他一直靠剧院发的工资过日子,当结婚后家庭开支更大了,根本就没有余钱。当剧院破产后,易卜生只得靠借贷维持生活。
  
  然而,一个剧作家,就算他的书是自费的,那么书卖得那么火,怎么可能没有钱呢?就算刚开始他的剧本是由朋友出资印刷的,那后来的书总是卖了不少钱,还掉印刷费总还有些收入吧?会不会是他的妻子不会持家,用钱时大手大脚。后来,有人推测,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直没有任何资料上有过这样的说法。有人分析,之所以靠借贷过日子,可能与易卜生的身体不好有关。
  
  易卜生曾在剧院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漂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易卜生的思想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因此他的剧本根本就卖不了什么钱,加之有病缠身,而且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怎么可能富裕得起来呢?
  
  当然,还有人说,那个战争年代,大部分人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就算再喜欢易卜生的书,也得先过日子吧?买书还不如去买粮食呢。因此,易卜生的名气在当时与钱财是成反比的。这种分析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关于易卜生为何会很落魄,一直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话题,然而,很多资料上也没对这件事过多说明,大部分都是介绍他的作品的。为众人所知的是,易卜生长期卧病,于1960年5月去世。究竟是何原因令他靠借贷维持生活,我们也很难断定。
相关文章推荐:
  •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 易卜生:喜欢蝎子的剧作家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