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一代帝王建文帝下落之谜

发布时间:2018-06-17 11:14:25 来源: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建文帝一向以宽容仁厚、温良恭俭着称。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有人把他的统治称为“建文新政”。然而,这样一位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熏陶的皇帝,却最终落得个帝位不保、下落不明的下场。至今为止,都没有史料能够明确说明建文帝的下落。
  
  狡兔死,走狗烹
  
  皇帝宝座历来是人人觊觎的至高之位,古来为争夺帝位,弑君杀父、兄弟相残的现象比比皆是。为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内部矛盾,帝位之传便有了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的规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因长子早逝,所以他临终时便把帝王之位传给了长孙允。
  
  朱允登基之后即为建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制,接受了大臣齐泰等人的“削藩”策略,开始剥夺叔叔们的藩王之位。“削藩”引起了野心勃勃、心有不甘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结果一场篡权夺位的谋反之战就此展开。
  
  建文帝柔柔弱弱,文质彬彬,崇尚礼仪,辅佐他的臣子大都是满腹经书的儒家思想推崇者。面对野心勃勃、来势凶猛的造反者燕王朱棣,整个朝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最后,臣子们要么保持傲骨,誓死不降,被诛十族;要么患了“软骨病”,弃戈卸甲,俯首就擒。建文帝空有一副博学多才的皮囊,却没有面对危机时该有的策略。
  
  仅仅用了三年,朱棣便顺利地占领了明朝都城南京。但当他踏入宫门的一刻,却发现后宫早已是火海汪洋,浓烟滚滚。经过一番扑救,宫人们在火堆里发现了马皇后和七岁的太子的尸体,建文帝却下落不明,成为了“明史第一谜案”。
  
  揭秘明史第一谜案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古来争议颇多:宫中自焚说。《明太宗实录》记载,明成祖望见宫中烟起,急忙派人去救火,可已经太迟,建文帝就此被烧死。史书中记载了建文帝已死,并记载朱棣为建文帝预备葬礼,却没有记载葬礼场面和墓地在何方。所以,学者怀疑,这种实录缺乏客观性,大多是明成祖为了留下千古威名而命史官有意撰写。《明史》中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所以有人推测一个太监穿着建文帝的衣服做了替身,葬身火海之中,而建文帝则由贴身侍卫程济等人帮着从地道里逃走了。
  
  隐姓埋名做道人或和尚说。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推断,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为逃避叔叔朱棣的追杀而藏在三清山,做了全真道人,并化名“詹碧云”,建设了大规模的三清宫等道教场所,而山上“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就是他的墓冢。这种说法在明代书籍《自身录》和《革除遗事》中也有记载。
  
  对于建文帝出家的地方也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重庆的龙行古镇,有的说是云南武定狮子山,有的说是江苏普济寺等。
  
  归来说。《英宗实录》中有记载,英宗年间,有一位90岁的和尚到了北京城中,称自己是建文帝,得到了英宗的厚待,最后终老北京城。
  
  逃亡海外说。《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说,明成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郑和下西洋,是因为他怀疑朱允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甚至还有人说他去寻找张三丰,寻访得道之法。有趣的是,史料记载明朝时有不少人冒充自己是建文帝,招摇撞骗。史学家们认为,这多半是因为朱棣暴虐无常、凶狠毒辣,人们对之心生怨气。
  
  不管朱允下落何处,最后都会是一个孤魂。即使历史重演,恐怕朱允的悲剧还是会分毫不差地重新上演。
相关文章推荐:
  •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 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 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 建文帝去向探秘
  • 建文帝下落新答案:或逃到四川江油藏王寨
  •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