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骄横不法。从顺治朝开始,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900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难局面仍旧未见好转。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根本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因此,他的态度极为明确,那就是坚决削藩,不能姑息养奸。不过,康熙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乱晚发生一天,就对自己有利一分,因为从年龄上讲,自己会一天天地长大,而吴三桂会一天天地老下去,自己会准备得越来越充分,而吴三桂则只会越来越不得人心。 正好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年老多病,把藩事交于其子尚之信代理。尚之信掌权以后,残忍好杀而又多行不义,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挟持,便上书请求撤藩,要求告老还乡,并让其子袭爵。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报告了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告知了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两人均感惊慌,因为他们害怕撤藩。在幕僚的劝说之下,吴三桂与耿精忠均于这年的十月上书,请求撤藩,说了一些“仰恳皇仁,撤回安藩”之类的话,其实际用意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这一点,清廷大臣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围绕着是否撤藩这一问题,清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大臣找出种种理由来推搪,认为不可撤藩,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吴三桂等人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几个大臣主张撤藩。几次讨论,都未取得共识。这时,康熙力排众议,十分决断地指出:“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撤藩,他们要反;不撤,他们迟早也要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一边撤藩,一边准备应战罢了。”于是,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这一年,康熙十九岁。 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叛乱的形势正如康熙当初估计的一样,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藩一乱,“东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察哈尔有阿尔尼叛乱,四川、广西一带的文、武官员也附合响应,半个中国都燃起了叛乱的战火。而且,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与朝外,外叛与内变,雷火与地震,天灾与人祸,连连击到年轻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把家眷送归江南乡里。 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急时刻,持心坚定,气静不慌。原来主张不可撤藩的大学士索额图、户部侍郎魏象枢等,提出要处斩建议撤藩的大臣。康熙帝义正词严: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这就坚定了主张平叛的大臣的决心。他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不久又将留居京师的吴三桂之子应熊、孙世霖等逮捕处死。这样,朝廷官员知道,朝廷再也没有退路,只有同吴三桂等叛军决一死战,清廷因此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 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吃饭,闻讯大惊。后西藏五世达赖喇嘛为吴三桂说情,请求朝廷“裂土罢兵”,遭到康熙帝的坚决驳斥。他为了安定惊恐的军心、慌乱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观骑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进行讽谏,康熙置若罔闻。事后他说:“当时我要是表现出一丝惊恐来,就会人心动摇,说不定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他的坚定决心和平静心态,对于稳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但康熙帝并没有被吓倒,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策略,认为“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其余多是胁从,若能击败吴三桂,其余叛军不难攻破或是收服。于是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因此,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被分化瓦解,困在了湖南,处境十分孤立。 1678年,康熙收复了浏阳等湘地的许多城池,吴三桂知形势不好,想赶快过一过皇帝瘾,就马上撕下“复明”的假面具,于三月二十三日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 同年八月,吴三桂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气身亡。随后,其孙吴世璠即位,退据云南。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世璠服毒自杀,其头颅被割下送往京城,吴三桂被掘坟折骨。耿精忠、尚可信等人也早已被杀,川陕等地也已平定。这样,乱了八年之久,折腾了十多个省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 在平乱之中,康熙的英勇睿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平叛,临乱不惊;二是方针正确,先攻吴三桂,分化收服其余;三是调兵遣将,指挥得当。平叛过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二十八岁了,到这时,他已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 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廉政故事: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
- 下一篇:雍正:铁面威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