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是2010年1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阿诺德 汤因比。
《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着图书。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着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英国着名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名着《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早已为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众多心仪者望而却步。汤因比在去世前,根据当时史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改写了这一巨着,将其压缩为一卷,于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其1995年重印熬,翻译出版了这一享誉于世的着作。
汤因比在这部着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汤因比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由于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逐步消除了在空间上的距离,但这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天下一家”的和谐状态。汤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为此,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希望,汤因比怀着一颗“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其杰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热情,为人类这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这笔精神财富。
此外,汤因比不仅从时间的纵向层次考察了人类历史,而且还在各个文明地理分布的横向层面保持了“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这种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的宽广视野,自然不同于那些将整个人类历史仅仅看作西方历史的狭隘偏见。的确,随着考古的发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得以再现,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并列”。另外,东亚地区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史,特别是中华文明也成为汤因比关注的焦点之一。晚年的汤因比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采用的这种“大历史”的宏观叙述手法,是对二十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史学界分工日益细化的回应。在本书的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中,汤因比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与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麦维尔的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过三卷中译本)相比,篇幅当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读,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另外,虽说也是一部节录本,但与索麦维尔的版本不同,这一版本不仅是汤因比亲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撑其观点的历史例证以及更多的细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一大十六开本的着作是一部插图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图、地图、图表和九十幅彩图。制作精美的彩图和丰富的串文图、地图以及图表,配有恰到好处的详细说明文字,赋予了该书新的内容和形式。诚如汤因比所言:“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
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作者简介
阿诺尔德·J·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曾任该校研究员(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在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工作(1915);战后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过巴黎和会(191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1924)、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25)、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二次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外交部调查部长(1943-1946)。1921年他计划巨着《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
目录序言
第一部:历史形态
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犹太模式
第九章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艰苦环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惩罚的刺激
第十七章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沟通
第三十五章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首都
第三十七章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简介
- 下一篇: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