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的名字叫苏茉儿,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与孝庄太后形同姐妹
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的贴身侍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本布泰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达北京。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一手漂亮的满文总是能赢得全宫上下的称赞。
后来,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她们在公开场合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却形同姐妹。
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顺治与她论平辈;康熙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
苏麻喇姑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自己40多岁的康熙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晚年拜佛为康熙祈福
苏麻喇姑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
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
连皇帝都很清楚她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死后受到康熙厚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病倒在床,不思饮食。这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
苏麻喇姑心中没底,于是把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
皇子们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
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康熙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90多岁。
出殡那一天,除皇五子、皇十子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
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
事情被康熙知悉,康熙答复:“十二阿哥之言甚是,着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每天一人轮流着给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额娘,向其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曹操的节俭清廉
- 下一篇:历史上的唐僧:是个偷渡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