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毛泽东一生经历的10大尴尬事(2)

时间:2013-01-04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六、陕北转战
  
  解放战争中胡宗南部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的重点进攻在最初表现出绝对的优势。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撤出延安。虽东拼西凑但仍然仅有二三万人的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最初是确定由张宗逊来领军的)下迎击有二十三万之众的胡军。
  
  但毛泽东却不想转移到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其他根据地。他与同事们争论再三,最后采取折衷之策,即将中央一分为三,刘少奇与朱德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去华北,杨尚昆等中央后方委员会去山西,毛周任三大书记继续留在陕北。
  
  一支仅有几百人的昆仑纵队建立起来。史林(任弼石)和郑位(陆定一)受命管理这支纵队。毛泽东变成了李德胜,周恩来变成了胡必成。在时时处处都受到胡军威胁的黄土高原上,毛泽东再次打开了“圈子”。
  
  没有谁能够彻底说清毛泽东不愿意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的想法。执拗与大无畏的解释也许只能有一点点的正确。他可能就是希望亲眼看着胡宗南被中央总部和西北野战军拖垮,他可能根本就不希望在这种老家被端的尴尬局面下去其他的“山头”寄人篱下,他更可能是有把握再次回到自己已经呆了十几年的红都延安----因为他后来确实有过调陈赓部队参与对胡宗南的对抗的想法。也许,他想到了当年被赶得只好长征的那种尴尬,而他希望以此留在陕北并在危险的环境下指挥全国战争来显现自己泰山倒于前而不变色的大将风度并以此嘲笑当年博古李德仓皇远征的那种沉不住气。也许,他还真得想玩一把“你敢攻我的延安我就敢扰你的南京”的惊险游戏----他在期间确实多次策划并指导了粟裕率一四六纵队(即叶王陶)蛙跳式进入闽浙赣的计划。
  
  当然,这更似毛泽东一向处理逆境的那种策略:可以忍但不可以让、可以退但不可以逃、可以僵持但不可以气馁。总之,毛泽东留在了陕北,在一面躲避胡军的追寻中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并直接策划西北的牵胡、扰胡、打胡行动。
  
  面对蒋介石的二翼重点进攻其余战区持守势的战略,毛泽东则针锋相对地以两翼牵制情况下的中央突破打乱蒋的部署。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次第南下,刘邓部队甚至攻入红军和新四军多次开辟又迭次放弃的大别山根据地。而原拟使用于陕北的陈赓部队和本可以用于山东战场的华野主力打到外线,把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与蒋介石的重兵集团争逐于中原。加上东北和华北的骚扰性作战,本来就不工于军事的蒋先生立即处在手忙脚乱之中。
  
  在西北战场,毛泽东称为蘑菇战术的非典型战法也让胡宗南大为头疼。青化边、羊马河、蟠龙等小规模歼灭战以及鼓德怀化俘虏为新军的作法,也让胡军大大地丧失着信心。
  
  除了几次危险降临到咫尺之遥的遭遇外,毛泽东在陕北这个自己的根据地里有惊无险地游行、旅行着甚至休养着,如小李村等多个村庄都曾经有过这位“李先生”长期驻足的印迹,甚至于还有过数次会议在他们的临时“行在”里召开,胡宗南并不能奈之若何。
  
  转战陕北的日子理论上是刀光剑影,可从后来说来却是一路洒脱。除了没有什么好吃的不得不总是在吃过黑豆之后迎来行军队伍中一声接着一声的放屁不绝,一年的转战之旅在毛周的机警加谨慎之下风平浪静地渡过。一年之后,当西北大局即将确定,宜川大捷后重新拿回延安之前的数日,毛泽东恋恋不舍地渡河去了河北,准备他的苏联之行(因斯大林几次建议而未在建国前成行,不过也因此多了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的神采)。
  
  蒋介石和胡宗南是想通过进攻延安而让毛泽东尴尬一回的,可他因为毛泽东的强硬和智慧而最终将这尴尬留给了自己。毛泽东离开后不久,动作越来越大的国共会战便从济南开始而后是东北、淮海和平津,直到把蒋先生长江以北的主力兵团尽数囊括。
  
  七、赴苏困境
  
  建国后不久即兴冲冲的赴苏之行差一点因为斯大林的傲慢和拖延而变成一次空手而归的纯粹贺寿之行,毛在得到了表面上很隆重的接待和“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安慰,可他希望得到的那个“既好看又能好吃”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并没有眉目。毛泽东陷入一种一天里只有吃饭、拉屎、睡觉的单调而尴尬的处境中。
  
  是一些西方国家表现出的与中国建交的倾向和“毛泽东在莫斯科被软禁”的传言让斯大林开始换一种思维来认识毛泽东的价值和使命,订立新约的工作才开始。周恩来的后期抵达,使得这次中苏订约进入实质性阶段。
  
  毛泽东从斯大林的口中得到了短期内不会再有大的战争可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建设的提示或承诺,也将从双方订约中得到一些百废待兴的中国所需要的安全保护和保证。但是,比较而言,新约并没有比旧约为中国这个领土存在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经过国民党方面主持下的公投认可了外蒙独立的这一事实不再可能逆转,新疆和东北的特别利益再次给予苏联。
  
  主权上的失落感也让毛泽东在十几年后(六九年中苏领土纷争)开始通过反思老毛子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旧事而在秋后算斯大林的账。这一点也说明,毛泽东的第一次赴苏之行并不是满载而归。
  
  在很大程度上,中苏新约和与苏贸易所欠下的大量外债,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从苏联方面购入的军事物资的积久旧账,给共和国背负了沉重负担。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拜“苏联老大哥”所赐。在建国初期不得不采取的“一边倒”国策,因为过于倾向苏联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负作用。
  
  八、大将军发难
  
  做为抗美援朝的第一功臣、十大元帅之一(排名第二),身兼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绝对算得上是共和国的大将军。彭和毛的关系也并没有那么默契或和睦,从井冈山到庐山会议,二位湖南人之间互相骂骂娘也是寻常之事。
  
  可在大跃进实质上已经走向失败、毛泽东也准备纠左即反冒进的情况下,大将军的骂娘之举则因为毛泽东的敏感和多疑而在基本上十分正确的情况下而触了霉头。口才粗鲁而又文墨粗疏的彭大将军尽管握有连毛泽东也已经准备默默认可的真理,但因为遭遇了国际上的波兰、匈牙利之乱和苏联领导人对中国诸项政策的不满、国内反右扩大化大失知识分子之心甚至大悖毛泽东本意、大跃进因为上面的高指标和下面的浮夸而搞的一团糟而让毛泽东心思烦乱的特定环境,大将军的“万言书”(实际上只有三千多字)一时间成为毛泽东转移视线甚至排解愤闷的出气筒,跟着他“起哄”的一干人马如黄克诚、张闻天、周一舟甚至田家英、李锐也被毛泽东安了一个“军事俱乐部”的名义拿下。
  
  多少次都能够清晰理解毛泽东意图并有公共场合坚决维护毛泽东威严的林彪这位正宗的毛泽东嫡系取代彭大将军而成新的国防部长。可能因为那位粗豪将军一时兴起发动“兵变”的可能性被避免。毛泽东虽然在一个不太合适的场合采取不太合适的策略把老功臣的兵权解除,但是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担心“枪杆子”发生问题的那种忧虑解除。
  
  在准备对彭大将军采取反击行动之前,毛泽东观望并思考了好几天。即使是在他在大会上反驳彭的意见书并威胁“解放军如果不跟我走我就去找红军”时,他也并不是特别有把握大将军方面“兵变”的传闻是不是属实。但足以让毛泽东一生感到快慰的是,穷其一生,掌握兵权或相当政权的反对者从张国焘、彭德怀到刘少奇、林彪都没有对他采取实质性的反击行动。不管是隐忍未发(张国焘)还是顾全大局(刘少奇)或者是行动未遂(林彪),还是如彭德怀一样所谓的兵变只停留在谣言阶段,毛泽东都作到了有惊无险地慑服对手。
  
  但搞掉大将军这件事本身虽然并没有特别大的抵触,但消极影响却持续了很久。一直到任命鼓德怀出任大三线的副总指挥,党内为彭大将军平反的声音一直不绝。
  
  原因很简单,他的万言书并没有说错。而且,因为庐山会议上因为把纠左变成反右,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加剧。后来,彭德怀写了一个更长的报告,用更多的实例再次证明自己的正确,多方面的怀疑、不信任、要求承认错误的压力就一直对毛泽东交相攻逼。
  
  自尊心太强的毛泽东即是在这个时候也不愿意亲口承认错误。他采取了一些比较含蓄的方式认可了自己的失策。比如安于二线生活、不再过多地干预一线的决策并默默接受了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所说的彭德怀写信反映意见并不是错误的说法。
  
  九、七千人大会
  
  亲耳听着、亲眼看着刘主席报告中说到大跃进的错误观点是三个指头(毛此前只承认一个指头)、向中央写信反映自己的意见不是错误,并且至少在心底里极不情愿地向这次开到县委的五级干部会议公开承认在大跃进中的错误,这真是一次公开的尴尬。要不是林彪以其看似有理的三路线观(即把党内路线区分为毛泽东正确路线、左倾路线和右倾路线)力排众议、旗帜鲜明地维护了毛泽东的权威,毛完全可以把这次退居二线后简直就是任人摆布的认错大会看成是自己的“滑铁卢”。
  
  七千人大会前后数年里对一线主持者(主要是刘少奇和邓小平)的不满终于在未来的一天发泄了出来。尴尬之后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关于四清运动的分歧在毛刘之间公开爆发后,毛泽东开始准备在一个合适的机会里解除与羽毛丰满后的刘的二十来年的同盟关系。
  
  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如愿以偿。毛刘的决裂可以部分地比拟太平天国里的洪杨决裂,不是杨秀清或刘少奇缺乏治国之才,也不是洪秀全或毛泽东太不容人,实在和杨秀清与刘少奇在治国中确立了巨大的威望后不自觉地对看似虚位的“一把手”表现出的怠慢甚至无礼有关。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中有一百零四处说到毛泽东的名字而八大的报告中则降低到了四次,在延安已经发表过的《论员的修养》在后来编辑《刘少奇选集》后划去了毛泽东的名字,还有一些毛泽东认为很重要的会议不邀请他参加,这些都可以视为两个主席失和的间接证据。从一九三七年在延安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终于在一九六七年以刘少奇靠边为标志而彻底结束。
  
  文化大革命这项巨大工程中的一个微观方面,就是毛泽东对分出一线二线后的大权旁落的全线收复。毛自己都承认了自己在经济上的不够内行,但他肯定又不能容忍一些在他看来也内行不到哪去的一线主管把他边缘化的努力。刘邓陶、彭罗陆杨等相继落马,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恶气也终于可以出了----尽管代价十分巨大。
  
  十、林彪夜遁逃
  
  也许同毛泽东建国后的位高权重和年事已高有关,毛泽东后来的逆境策略越来越减少了低调和忍辱的表现而反映为寸土必争甚至锱铢必较。
  
  一直在公开场合严格维护毛主席威严的林副统帅终于还是没有如愿以偿地实现顺利交班。他刚刚表现出对“国家主席”这一曾经由刘少奇担任、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国家和军队(宪法上国家主席也是“武装力量总司令”)的权力的位置的觊觎,毛泽东敏感和多疑的目光就极其冷峻地飘了过来。在1970年庐山会议上提及设置“国家主席”之议的所有林彪“山头“的人都遭遇了严厉地批评,甚至包括不悉此中玄机的汪东兴。
  
  毛泽东对此的穷追不舍收获的是林彪的委屈和反感。他已经清楚地感受到了张春桥力量的上升和自己接班的渺茫。他在策划“五七一”和谋害B—52未遂的情况下选择了叛逃。
  
  摔死在温都尔汗的林叶夫妻,用一种十分生猛的方式宣布了毛林同盟的完结。而亲密战友的叛逃之举让毛泽东的神经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多种病相加并经常在梦中喊出“亲密战友”、“副统帅”等语的他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痛变故并追究自己在把林彪逼上绝路的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两大接班人相继以不同的方式与自己决裂,这让毛泽东受到了太大的打击和刺激。他对战友们的信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对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也越来越不英明。起初是准备同时起用老干部邓小平和新干部王洪文并希望由老干部辅佐新干部的方式实现政权接力,但后来发现造反出身的王洪文迅速投入江青集团,而邓小平则拒不接受请他主持为文化大革命正名的任务。政治局内在林彪集团衰落后仍然有两大山头强烈对抗,这种对抗甚至引发了一九七六年天安门前的大规模集会和含沙射影的诗词大会。失望中的毛泽东同时放弃了邓王二人,而开始考虑以处在中立立场上的华国锋主持大局。但是可惜,毛华之交仍然未能如毛所愿“你办事我放心”、“照过去方针办”,他所选择的第四组接班人仍然未能经得住政治风流的考验。
  
  林彪叛逃加剧了毛泽东的衰老和走向天国的进程。也许,发生在他七十八岁这年的这场巨大困境是他一直没有走出的难局。在后来的五年里,他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判断和不合常规的决策。这五年里的毛泽东,一方面表现出与芦荻谈诗说文时的才情飞扬,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各位同事的半信半疑。他同时打击了文人和武人两大集团,却也没有投入足够的实质性措施树立华国锋们的威望。
  
  忠心耿耿的周恩来先毛去世,这也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周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洁白之品。在毛泽东去世后,只好在冥冥之中期望握有兵权的叶帅能够对华主席多多关照了……
  
  毛泽东在其一生中遭遇了许多次尴尬的场面,几乎都在他举重若轻的高妙手段下轻松化解。但是比较而言,上升期的他处理逆境的手段更为潇酒,而高峰期的他处理危机的手法则偏于滞重。(文/ 闵易天

相关文章推荐:
  • 揭秘:毛泽东的真实身高
  • 毛泽东孙子毛新宇题字大全(图)
  • 让人心痛的毛泽东晚年照(图)
  • 美国禁书竟然这样描写毛泽东
  • 毛泽东的故事
  • 毛泽东如何治理官员“好色”
  • 毛泽东一生经典的十大瞬间(图)
  • 毛泽东简介
  • 影响毛泽东一生的六个女人
  • 毛泽东林彪罕见的合影
  • 顶一下
    (84)
    49.7%
    踩一下
    (85)
    50.3%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