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病逝后,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唐太宗是个善于治国的政治家,又是个能征惯战的统帅。一次,他拿出十张好弓,问一位造弓的老师傅:“这是我过去收集的十张良弓,你看怎么样?” 他满以为弓匠会大大称赞一番的。可那位弓匠把十张弓都仔细地看了看,笑了笑说:“皇上,这些弓的木心不正,脉理歪斜,射出的箭走不直啊!虽说是强弓,可都不是好弓。” 太宗听了十分扫兴。可他从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左右的人说:“我一生不知打了多少仗,用过多少弓,可还不能识别真正的好弓;天下的事情这么多,哪能什么都懂,都辨别得出对和不对呢?” 从此,他规定京城里五品(官员的等级,共分九品)以上的官员,轮流在宫中值夜班,白天晚上他都要亲自召见他们,问老百姓的疾苦和地方上发生的事,有处理错误的就立即下令纠正。 由于唐朝建立不久,事情特别多,大臣们上的奏折也就很多,唐太宗把这些奏折都贴在墙壁上。有个大臣不太理解,问他:“您把奏折贴起来做什么呢?”唐太宗说:“奏折太多,我怕忘了,就贴在墙上,进进出出都能看得见,这样才不会误事。” 唐太宗还在自己卧室的屏风上,贴了许许多多纸条,上面写着全国地方官员的姓名。有位大臣对他说:“地方官员都写进了花名册,您干吗还要把他们的姓名贴起来?” 唐太宗说:“地方官员是直接管理百姓的,关系重大。他们做了好事或坏事,我都随时记在他们的名下。这样,谁该提拔,谁该降职或罢免,我就有了根据,不会弄错了。” 正因为唐太宗办事一点不马虎,所以当时绝大多数官员都比较廉洁,办事认真。据说,当时许多地方,有人在路上丢了东西没人捡走,夜间不关门也没人偷东西。古人叫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历史上最赞扬的清平景象。 有一次,太宗闲暇与近臣私下议论山东人与关中人的性格特点,言谈中流露出认可山东人而菲视关中人。朝臣张行成叩拜奏说:“天子以四海为家,看待人不应当有东西地域差异的偏见,不然恐怕会给人以心胸狭隘的印象”。 太宗有所感悟,认为这个话很对。太宗由此而想:自己在尽力做到公正,还是难免有时偏颇。太宗赞赏张行成的言论,从此每有重大的政事,常常让他参与议政。 当然,唐太宗善于纳谏并不意味着他一味听从所有人的主张和建议,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择善而纳之,则不善而弃之。 627年,民间有一个人上书谏言,请求太宗清除朝中奸佞之臣。太宗认为这事情关系重大,就立刻召见这个人。太宗问:“你认为朝中谁是奸佞之臣?”这人回答说:“我居住在民间草泽,不能具体确认某人是佞臣。我想请陛下与群臣座谈,可以假装发怒,来试探他们。据理力争的人,是忠臣;害怕而奉承的人,就是佞臣”。太宗说:“君王好比水的源头,臣子就是水流。污浊了源头要使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君王自己做假,怎么能使臣下正直!我公正至诚治天下,感到前世帝王好以诡诈的权术对待臣下,常以为是羞耻的”。太宗随说:你的办法虽然不错,但我不会采纳你这样的建议。那人,只好悻悻而去。 “知人善任、肯于纳谏”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泱泱大风——贞观之治 唐太宗当了二十三年皇帝,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唐朝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许多外国人都来到唐朝,学习我国先进的文化。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后来的人就把唐太宗时期繁荣昌盛的局面叫“贞观之治”。 贞观初年的形势,对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不令人乐观的。当时,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社会经济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成为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他当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唐太宗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稳定局势的同时,李世民又着手整顿父亲在位的宰相班底,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建立了以温彦博、王珪、魏征、戴胄、侯君集等人所组成的宰相班底。在这个班子中,即有李世民的旧属,也有原东宫集团的成员。这个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通过领导层的改革,李世民不仅牢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为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隋朝盛世、隋末动乱和灭亡的唐太宗,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隋朝的灭亡。在唐太宗看来,隋朝本是一个十分强盛富庶的统一帝国,仅是储备的粮食就可供全国50年之用。但隋炀帝继位后不到13年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他认为主要有3条:一是隋炀帝广修宫室,到处巡幸;二是美女珍玩,争求不已;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由于隋炀帝恃其富强,不顾后患,徭役无时,干戈不停,使老百姓无法生活,终于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国亡。而这一切都是唐太宗的亲身经历,因此他引以为戒,成为影响他制定统治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宗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政治的两条主要措施。 |
相关文章推荐:
|
- 上一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爱秘史故事
- 下一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