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世宗的生母蒋妃来到通州,听说大臣们要世宗尊孝宗为皇考,十分气愤,说:“我的儿子怎么成了别人的儿子!”拒绝进京城。世宗大哭,杨廷和只好妥协,让世宗以太后的名义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王妃为“兴献后”。在迎接蒋妃入京时,世宗又以辞去皇位相要挟,要求施行迎接皇太后的礼节。杨廷和只好再次让步,让这位十八岁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欢欢喜喜地迎接生母入宫。
这件事被称为“大礼议”,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称为“护礼派”,他们坚决维护原有的礼仪,要求皇帝作出妥协;以张璁为代表的大臣称为“议礼派”,他们迎合皇帝的要求,认为礼节都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护礼派暂时作出了妥协,但他们在朝廷中的势力仍然很大。杨廷和对张璁始终耿耿于怀,找了个借口将他外放到南京去了。
这年十二月,世宗又要给兴献帝、兴献后的尊称加上“皇”字,杨廷和等人再次反对。君臣又要为礼议再度陷入争执。这时,清宁宫后殿忽然起火,世宗比较迷信,认为这是上天的指示,于是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廷和虽然获胜,但他总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自己也惴惴不安,不久就辞去了官职。大礼议之争告一段落。
伏哭左顺门
嘉靖三年(1524)正月,已升为南京主事的张璁与另一主事桂萼上书,请求正大礼。他们主张称孝宗为皇伯考(即伯父),兴献帝为皇考,兴献王妃为圣母。这正中世宗下怀,世宗决心重新议大礼。
在讨论中,附和桂萼、张璁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世宗决定召两人入京。时任礼部尚书的汪俊极力反对桂萼的意见,并授意两位言官上书据理力争,惹恼了世宗,两位言官被撤职。汪俊只好退步,同意在尊号中加入“皇”字。但世宗对此结果并不满足。
四月,世宗下令追尊自己的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另外立庙祭祀。但桂萼又上书指出,“本生”两字应该去掉。皇帝追尊自己的父母乃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这些话都说到了世宗心里,世宗越来越厌恶朝中不允许追尊自己父母的那些大臣。
翌年七月,世宗在左顺门召见大臣,说章圣皇太后的尊号要去掉“本生”两个字。大臣们愕然,不知为何皇帝又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应对。这时,张璁、桂萼等人站出来指责礼官欺君罔上,结党营私,言辞激烈,理直气壮。
大臣们马上开始反抗,纷纷递上奏折表示反驳,世宗全部不理。早朝结束后,大臣们仍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站出来说:“当年成化皇帝(即明宪宗)让群臣商议慈懿皇太后的葬礼,姚夔率领百官伏哭文华门,成化皇帝不也改过来了吗?”他指的是宪宗执政时,主持钱太后(即慈懿皇太后)的葬礼。群臣主张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另一位太后却反对。群臣在文华门大哭,从巳时(9时到11时)哭到申时(15时到17时),宪宗才勉强同意了群臣的意见。
杨廷和的儿子、翰林编修杨慎也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天!”
这句话彻底煽动了大臣们的情绪。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羽中等人张开双臂,拦住退朝的大臣,高声喊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有不力争者,共击之。”
两百余名朝廷官员集结起来,跪在左顺门外大哭,哭声震天。有人一边哭,还一边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世宗听到后,命太监传令,让大臣们退去。不料,大臣们跪伏不起,要世宗一定给他们一个答复。世宗再次劝他们回去,大臣们还是不听,从辰时(7时到9时)一直跪到午时(11时到13时)。
终于,世宗发怒了。他派锦衣卫将为首的八个人逮捕下狱。杨慎和王元正见状,拍着大门大哭不止,群臣纷纷落泪。世宗震怒,又抓了一百三十四人入狱。职位高一些的人听候判决。
几天后,参与伏哭左顺门的官员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杨慎等人都被流放到边疆,四品以上的官员被夺去俸禄,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名官吏则遭受杖刑,有十六人受刑太重先后死去。这成为大礼议之争的高潮。
这件事后,原来不赞同世宗做法的官员也逐渐被迫屈服,不敢再进行争执,史称“衣冠丧气”。这场礼仪之争以世宗的胜利而告终。而众多官员遭受惩罚,士人的气节遭到严重挫伤,也是明朝走向衰败的开始。 |
相关文章推荐: |